悲催|農民工都老了!工程以后誰來干?(深度好文) |
根據今年4月29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14年全國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顯示,在中國目前的2.73億農民工里,50歲以上的占到了17%,總數超過4600萬人。統計數據清晰地顯示:2009年至2012年,我國50歲以上農民工占比與總量連年沖高,且從業以制造業、建筑業和服務業為主,其中尤以建筑業為重。 ▲ 黃昏時分,北京五環外的一處建筑工地旁,55歲的老范坐在馬路牙子上吃著他的晚飯。三個饅頭、一袋混合著豆腐干、花生米和零星肉食的小菜,共價值5元。路邊熙來攘往的車輛揚起的灰土,被他就著饅頭咽進了肚子里。像老范這樣的老齡農民工并不在少數,中國人最憂心的“未富先老”的挑戰已經搶先一步在農民工群體中顯現。 ▲ 河北人老辛今年59歲,四年來一直在工地上給人做水暖工程,來北京之后他最奢侈的就是花八十多塊錢給自己買了件衣服。 ▲ 老辛的兩個兒子,大兒子在承德修摩托車,小兒子去了三亞做房地產,家里的12畝地,8畝平地都包給別人種了,每畝每年收入1100元,剩下的山地老伴在種谷子。 ▲ 老辛一家都漂泊在外,只有過年才能聚在一起,他每年到年底能省下4萬塊錢。 ▲ 老辛和幾個工友擠住在一間宿舍里。晚飯時工頭請喝酒,12塊錢一瓶的牛欄山。他們在食堂買了三個小菜和幾個饅頭,一頓飯就這樣湊合過去了,但這對他們來說已經是一種奢侈。 ▲ 像老辛這樣的老齡農民工并不在少數,根據今年4月29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14年全國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顯示,在中國目前的2.73億農民工里,50歲以上的占到了17%,總數超過4600萬人。 ▲ 建筑、運輸等行業工作又苦又累,年輕人越來越少,活躍在這些行業的多是50歲以上的“老人”。這一本應在家頤養天年的群體,卻為了掙錢補貼家用或存錢養老而漂泊在外。 ▲ 老馮在工地上開貨梯。他的父親去世得早,家里條件差,高中畢業時也沒法安置工作,又趕上男女比例失調,所以他一直獨身。去年,他把自己的三畝地給兄弟種,然后跟著同鄉的包工頭來到北京。他說自己活了一輩子都沒出過遠門,覺得哪兒都不如家里好,但為了賺些錢養老,卻要在這個年紀背井離鄉外出打工,每月能掙2500塊錢。 ▲ 外梯墻上貼著的資質證書上顯示老馮的年齡是58歲,可他看起來有近70歲的模樣。 ▲ 晚上下班后,老馮回到宿舍吃飯。他的晚飯是5個包子,一個1塊錢。宿舍里太熱,人又多,老馮一邊吃飯一邊拿毛巾擦汗,屋里彌漫著濃重的汗味。 ▲ 老馮在公用盥洗室里擦洗身體,這里居住著上百位農民工,環境簡陋,空氣污濁,但即便如此,為了多賺一些錢,仍然有很多人委身于此。 ▲ 老何家在河南,57歲,家里有四個孩子,最小的還沒結婚,他說結婚要用錢,老婆身體又不好,只好出來打工。 ▲
老何的兒子在人民日報下面一個雜志工作,他珍藏著兒子的一張名片,盡管已經揉得皺皺巴巴,但他仍然當寶貝一樣。有時工友會跟他開玩笑,說他兒子是假記者,這讓他非常傷心。 ▲ 老范來北京五六年了,一直在工地上給人鋪地暖,每年能掙3萬塊錢。他有一兒一女,女兒嫁了人,兒子在杭州打工,但卻不知道犯了什么事被判了十年刑,法院寄了一紙傳票到家里,他追去杭州也沒弄明白是怎么回事,于是繼續在外漂泊。他說兒子快出來了,總得賺錢給他結婚。 ▲ 在中國快速城鎮化進程中,高齡農民工是一個身處于夾縫之中、很容易被忽視的群體。無論保安大哥還是保潔阿姨,據2014年全國農民工監測調查數據顯示,簽訂正式勞動合同的農民工僅占38%,參與養老保險的僅占16.7%。 ▲ 老高在清掃大興某小區前的一條街道,他65歲,兒子在北京賣二手車,他就跟著一起來了北京,每個月收入2000塊。 ▲ 老徐的工作是在工地上給墻體貼保溫板,他今年58歲。 ▲ 老郭和老伴是遼寧丹東人,他們也是跟著老鄉一起出來打工,老郭在工地上做些零活兒,老伴在住地給大家做飯,這樣兩個人可以多一些收入。 ▲ 老郭怕熱,他們租住的房子不通風,他總是睡不好,于是問工頭借了個電扇。 ▲ 田阿姨65歲了,黑龍江漠河人,以前在幼兒園做保潔,現在在北京大興做環衛工人,她和老伴在北京一個月的開支是900元。 ▲ 田阿姨說還沒想過什么時候回老家去,她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她有一兒一女,一個孫子一個孫女,孫子今年12歲,已經快跟爺爺一樣高了。 ▲ 當整個社會還在糾結于延遲退休政策時,老年農民工群體則無聲地演繹著“延遲退休”的苦與累。如今國內不少地方都明令“嚴禁60歲以上農民工一線作業”,但老年農民工的人數卻一再沖高,歸根到底,未富先老是根本原因。他們身上背負著沉重的擔子,掙錢不僅僅是為了養老,也是為了養家。 當整個社會還在糾結于延遲退休政策時,老年農民工群體則無聲地演繹著“延遲退休”的苦與累。如今國內不少地方都明令“嚴禁60歲以上農民工一線作業”,但老年農民工的人數卻一再沖高,歸根到底,未富先老是根本原因,他們身上背負著沉重的擔子,掙錢不僅僅是為了養老,也是為了養家。 根據《中國青年報》2012年7月12日的報道,由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發布的《2010年中國城鄉老年人口狀況追蹤調查主要數據報告》中顯示,社會養老保障的覆蓋率,城鎮達到84.7%,每人月均退休金1527元;農村只有34.6%,每人月均養老金僅74元。 而在澎湃新聞名為《上億老年農民工,他們的養老誰來管》的報道中指出,就中國而言,2.73億的農民工大多數正是在從事這樣一些低報酬、沒福利、無保護的“窮忙”工作或“轉包”工作。無論血汗工廠還是建筑工地,無論保安大哥還是保潔阿姨,2014年全國農民工監測調查數據顯示,簽訂正式勞動合同的農民工僅占38%,參與養老保險的僅占16.7%。因此,當許多老一代農民工為中國城市建設貢獻了二十年后,突然發現原來沒有購買過社保,無法在城市退休,而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又僅僅只有每月80元的杯水車薪,就算家里有幾畝責任田,但“上有老、下有小”而人多地少、種田不賺錢的狀況,迫使眾多高齡農民工不得不留在每個既熟悉而又陌生的城市里,繼續奮斗到終究將扛不動鋼筋、挑不動磚瓦的那一天。 高齡農民工是中國快速城鎮化進程中,一個身處于夾縫之中容易被忽視的群體;中國人最憂心的未富先老的挑戰已經先一步在農民工群體中顯現;高齡農民工現象有著復雜的社會背景和制度原因,也許暫時難以從根源上化解,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可以毫無作為。 如果改變不了老人們還要繼續工作的現實,那至少也要在他們工作的當中,給予更好的待遇和保障,如何調整、落實養老保險政策,使之能夠惠及每一位曾為中國經濟灑過汗、出過力的普通勞動者,這才是中國式養老問題的當務之急。 以上內容轉自:建筑工人聯盟 ![]() |
上一篇:拼顏值、靠氣質,不如看工程質量!
下一篇:新一輪住房制度改革核心:“公平住房權”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