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房地產未來30年的7大趨勢 |
有人說,十年前,沒有買房的是傻瓜。確實,在過去十年,房地產在中國經濟總量中的比重從未如此重要。其價格的漲幅也是令人嘆為觀止。可是,我們都無法預知未來,無法回到過去為今天做決定。然而,循著過去的軌跡,或許我們能夠看到未來的方向。 歲月如梭、時光荏苒,如果從1998年終結福利分房這個歷史時刻為起點,中國房地產經歷了十六年從起步、發展到反復調控的過程,也見證了無數人的“酸甜苦辣”。 無獨有偶,一個國家經濟與房地產行業的發展,都打上了時代的“烙印”,竟然有如此的相似性與必然性。我們以歐美、日本等國家房地產行業GDP、人口發展規律相比,找出共同的特性,推測中國房地產未來三十年的發展趨勢與規律: 這個規律,我們將中國房地產發展概況為三個階段:
伴 隨著行業的發展與宏觀調控,早期依賴土地溢價的開發模式逐步消失,未來伴隨產品溢價、品牌溢價、高周轉溢價模式即將到來。行業由原來普遍的粗放式經營管理 模式逐步過度到標準化甚至精細化的管理模式。中國房地產行業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大勢不可違。那么,到底各環節顯性的表現特征有哪些呢?我們逐一剖析: ▌一、“馬太效應”彰顯,強者俞強,中小房企生存空間加大甚至部分退出,“本土王”/“區域王”地位難以撼動 此點相信大家都能明顯的感受得到。于是,大家都很擔心另外一個問題:房地產行業是否會象傳統行業那樣過度集中?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萬科與北方某本土開發商兩組年銷售額數據(億元):
接下來,我們以事實為基礎來說明房企是否會完全“集中化”:
▌二、產品與客戶進一步細分,“精品工程”時代即將到來 隨 著行業的不斷成熟,房地產產品業態日漸豐富多元——住宅(毛坯、精裝、科技、綠色、集成等)、商業(購物中心、商場、獨立店、街鋪等)、倉儲物流和工業廠 房、酒店、體育文化和旅游度假物業、酒店式公寓、養老養生物業等等,門類齊全。相對應的商業模式也在不斷細分——快速周轉、持有經營、產權式委托經營、基 金代持、售后返租、以租代售等,模式不斷創新。
需求倒逼行業,相信未來房地產企業產品質量將得到一個跨越式的進步。 ▌三、傳統底商漸亡,社區商業與城市綜合體的反復PK拉鋸 傳統房地產開發采用住宅+商業配套的模式,大多數底商采用變賣的方式,而一旦底商變賣之后開發商再也無法進行有效的管理,存在著傳統底商在經營上“無規劃、不統一、較強功利性、忽視消費者利益”的現象。
調研同時顯示,滿足基本生活功能需求、提升生活質量需求、休閑需求是三類核心需求。 部分開發商已經憑借靈敏的嗅覺,企圖進入社區商業,希望從社區商業中牟利。更有開發商以70年產權物業管理費用免除,自持有社區底商經營的方式。
▌四、社區服務“O2O”、“O2S”在“90后”異軍崛起,在“00后”做終驗 “第五食堂”、“四菜一湯”、“彩生活”似乎一夜之間充斥著人們的視線,行業標桿引領行業的“風向標”!
于是,不少行業紛紛試水,以花樣年“彩生活”為例: 用通俗的話說,社區服務O2O實現業主沒有負擔的消費,即輕松在指間滑動就能得到便捷、高效的有償服務,我們不可否則這種模式對業主的便利性和好處。
▌五、大型房企“多元化”方興未艾,“圍觀者”眾,“突圍者”注定寥寥 眼下,部分大型房企高管利用“業余時間”開始了“多元化”,“地產金融”、“第五食堂”、“潘蘋果”等現象層出不窮。 據觀察,“多元化”呈現出幾個方向:
▌六、產品建造模式將逐步顛覆,大量依賴農民工“低效率”、“高成本”、“低質量”的模式逐步被“工廠化”分擔,社區智能化日益顯現 1、以“萬科”為代表的鋼筋混凝土“住宅產業化”逐步走向成熟 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的房地產產品質量伴隨著“工廠化”的崛起,無論從建造速度,還是從建造質量上來看,均會邁上一個新的臺階。一個嶄新的時代必將來臨。 該 材料具備恒久釋放負氧離子、無限可塑性新材料的生態和美學優越性、低碳環保、節能減排、循環利用、防火阻燃、防水耐浸、超強高溫/高寒/強紫外線/酸堿腐 蝕等八大功能。我們也觀察到這些新型材料在使用上將逐年得到了推廣,目前卓達新材料已經走出國門,領導世界建筑新型材料的新格局。 據 調查,社區安保是社區居民最為關注的一項,說明傳統社區安保已經不能滿足現有社區安防的要求,社區安保對高科技需求迫切。隨著物聯網絡的興起,我們有理由 相信未來物聯網在社區、家庭安保方面當好“排頭兵”,社區安防、家居安防、智能家居方面將首先面臨物聯網智能化的革新。 ▌七、從房企內部組織管控來看,預計會產生以下變革: 1、中小房企成本管理部工作逐步得到重視,成本指標庫依舊無法得到有效沉淀 我們先來看一組行業成本管理數據 這 組數據說明房地產行業利潤空間在宏觀調控的形式下得到了一定幅度的壓縮,換而言之,房地產行業成本管理面臨一個較為嚴峻的形勢。盡管如此,中小房企決策者 對成本管理工作真真重視者卻寥寥無幾。換言之,一個項目掙了多少錢、成本是多少,對多數中小房企來說是一個沒有辦法統計的數據。 行業競爭,適者生存,未來房企競爭焦點將逐步轉移過度到“成本”上,做好成本事先策劃、事中控制、事后核算與評估成為大勢。房企成本管理模型,我們可以描述如下: 按照這個規律,房企成本管理將朝三個方面成長與轉型: (1)核算階段:追求算得快、算得準; (2)控制階段:追求成本不突破預算; (3)策劃階段:追求成本優勢,實現“好鋼用在刀刃上”。 2、中小房企運營管理部門如“雨后春筍”般成立,并隨同大型房企一樣最終消滅“運營” 為了達到快開發、快周轉、加強部門橫向協同的目的,不少中小型房企紛紛仿效標桿企業成立運營管理部(亦稱作計劃運營部),一般來說,一家房企成立運營管理部門的條件大致有如下: 據筆者觀察,不少中小房企運營管理部門,無非也就是監督一下計劃的編制,跟蹤一下項目開發計劃達成率,沒有真正深入了解業務,更無從將運營管理部門的職能有效發揮出來。分析其原因大致如下: (1)部門壁壘文化; (2)運營管理人才的匱乏; (3)工作職責、思路不清晰; (4)其它因素。 一般來說,運營管理部經理的任職要求如下: 從這個角度來看,運營管理人才的招募和培養給眾多中小型房企出了一個不大不小的“難題”,為打破這個“僵局”,從運營管理經理的來源上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無論是哪種方式,運營管理部經理這個崗位來源都有其優點和缺點。這就注定了該崗位是“稀有動物”。 另外,從運營管理部職能來看,該部門的成立并沒有從根源上消除項目開發計劃達成率提升、部門橫向有效協同的目的。一般來說運營管理部門實現對項目開發各環節的協同與監控,包含以下職能: (1)事前管控:對項目開發計劃事前合理性的管控,規避“計劃沒有計劃快” (2)事中管控,對供應商進場前各種準備工作、半成本數量、質量的檢查與跟蹤,將項目部從繁忙的工作中解脫出來 (3)事后管控,從供應鏈入手,謀求企業項目開發的長治久安 除此之外,運營管理部門還承擔者運營會議的主持、運營會議的召集、運營報告的撰寫、會議成果分發、會議決議事項的追蹤等工作。 由此可見,運營管理部門不僅僅是跟蹤、統計一下計劃的達成率,它關系到房地產企業長期持續健康運營的根本。 然而,隨著行業的進步,人才需求進一步釋放、部門壁壘的打破、供應鏈的逐步完善,運營管理部門將逐步“蛻化”,最終回歸并融入到各部門日常工作中去。運營管理部門的成立與消滅是行業發展必然的軌跡。 3、中小房企招標采購部從成本控制部門中剝離大趨勢,大型房企逐步蛻去“集團化”外衣,“CSA”/“GSA”模式嶄露頭角 為 了達到快速開發,不少房企發展了“產業鏈”,除房地產開發外,成立了設計公司、造價公司、建筑公司、景觀公司、營銷公司、物業公司。除滿足稅務籌劃外,希 望能快速響應房地產開發的需要,真正實現房地產開發全價值鏈的“集團化”。大型房企經過多年的“集團化”后,其組織運作勢必象“恐龍”一樣難以適應環境的 變化,這種“集團化”的缺點日益違背了事物的客觀規律: (1)找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2)集中精力做自己最擅長的事情,并將事做到極致; (3)阻礙行業分工細化; (4)價值鏈相互依存的生存法則。 TOYOTA之所以能打敗美國汽車工業,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去集團化”的改革,傳統“集團化”運作方式增加了企業經營的難度,由于價值鏈各利潤環節被“壓縮”到后端銷售環節,企業財務風險更進一步加重。 “CSA”/“GSA”模式孕育而生(China Supply Alliance/Globa Supply Alliance),即傳統供應商不再是普通提供產品與服務的供應商,內部價值鏈做減法,大家相互依存、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真正形成全球/全國策略聯盟商。每一個環節都很重要,每一個環節都不是那么重要! 通常,這種“CSA”/“GSA”模式以Rolling Forecast模 式進行對策略聯盟的管控。即房地產開發企業根據集團整年的經營計劃,分解各環節“人”、“材”、“機”之所需,不斷給策略聯盟下滾動式的預測訂單,并不斷 更新之,使之能符合項目開發的需要,而且不能產生浪費、延遲、不良的現象。每一個分部分項工程能夠做到“要就有”、“不多不少”,一切都剛剛好Just In Time(JIT)。 制約“CSA”/“GSA”模式最大的障礙是整個社會的誠信體系,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國家誠信體系的逐步完善與大型房企內部運營的需要,“CSA”/“GSA”必將嶄露頭角。 4、組織分工細化,地產總部工程管理部逐步退化,品質管理部“取而代之” 不少企業在集團(總部)與項目層面都設有工程管理部,其集團(總部)工程管理部分工大致如下: (1)品質規范制定、品質巡檢、產品品質規劃; (2)審核項目上報工程進度款; (3)項目開發(工程)進度; (4)全文明施工。 未來,隨著組織分工與細化,集團(總部)工程管理部門將更名為“品質管理部”的趨勢,原因如下: (1)審核項目上報工程進度款,逐步過度到成本管理部進行管理,“球員”不能兼任“裁判”; (2)管理項目開發(工程)進度,逐步過度新成立的計劃運營部進行統籌管理; (3)安全、文明施工。此部分在集團(總部)層面難以管理,會逐步下放到項目上去。 那么,集團(工程)管理部門到底還剩下什么工作呢?不難回答:品質管理!這樣,集團(總部)工程管理部門更名為品質管理部,水到渠成!如果還加上一個原因和推手,那就是客戶對品質要求和鑒賞力越來越高了。 集團(總部)品質管理部到底應該履行什么樣的職能呢?我們通常給予以下職能的建議: 5、大型房企逐步推出研發管理部,產品與部件標準化逐步走向成熟,中小房企更強調個性化與創新路線 在房地產開發過程中,我們常常遇到很多困惑無法得到解決:
這些問題的答案,如果用一句話概括的話,就是:產品/部件標準化程度不足所造成的! 我們先看看發達、先進國家房地產部件標準化程度與國內行業的對比分析: 不難看出,中國房地產行業由于早期起步階段“搶錢”行為而忽略了標準化的建設。經過行業的發展與調控,大家越來越認識到了“標準化”的作用。“莫道人行早,更有早行人”,以萬科為代表的房地產企業已經開始在標準化研發的道路上進行了探索,從產品研發上來看,萬科主推四大產品系列: 標準化產品的推出,是其研發管理部門多年辛勤努力的結果。除此之外,萬科等行業標桿在部件標準化上也不遺余力,引領行業研發的風向標。 中國房地產行業經過十六年來“高歌猛進”、“痛苦徘徊”的發展,我們已經從早期模糊的印象逐步清晰了起來。 行業的反復調控帶來了冷靜的思考,我們需要一個相對健康、理性、公平的發展環境,這樣更有利于行業良性的發展,讓房地產開發企業從過去聚焦“政策”逐步轉向“產品”、“價格”、“服務”上來,引領行業朝向正常的軌道上來發展。 同時,隨著行業集中度加大,淘汰一些低劣、粗制濫造的開發商,一切從客戶需求出發,造出深受老百姓真正喜愛的產品和提供滿意的服務。 從內部管理上,房地產行業更應該擯棄過去的機會主義,轉向內部挖掘潛力,降低成本、提升質量、加快周轉才是在行業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的關鍵之所在。 |
上一篇:地產銷售策劃專題----------60個金點子搞定房地產項目促銷
下一篇:地產工程管理專題----------碧桂園開工準備的9大工作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