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改委解讀都市圈:強化城市間房地產調控政策協同 |
3月1日,國家發展改革委首次解讀日前發布的《關于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解讀內容顯示,都市圈建設必須打破在自己“一畝三分地”上轉圈的狹隘思維,站在都市圈乃至城市群整體利益的角度,加快構建都市圈協商合作的機制。比如,允許都市圈內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節余指標跨地區調劑。健全都市圈商品房供應體系,強化城市間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協同。 都市圈利于解決大城市病,推進城鎮化高質量發展 日前,國家發改委發布的《關于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提出放開放寬除個別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戶限制,全面取締跨行政區道路非法設置限高、限寬等路障設施,并建設涵蓋各類社會保障信息的統一平臺。 據國家發改委規劃司城鎮化規劃處處長韓云介紹,2018年我國城鎮化率達到59.58%,已進入城鎮化快速發展的中后期,這一階段要把提高城鎮化質量放在首要位置。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是實現城鎮化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手段,既有利于優化人口和經濟的空間格局,又有利于增強內生發展動力。 《意見》明確了都市圈的概念,提出了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主要目標、6個方面20項具體任務以及構建一體化發展機制的具體要求,首次從國家層面對都市圈建設做出統籌安排。 都市圈是城市群內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輻射帶動功能強的大城市為中心、以1小時通勤圈為基本范圍的城鎮化空間形態。目前來看,東部地區一些都市圈已經比較成熟,但中西部地區的都市圈大多數尚在培育當中。《意見》兩次提出“因地制宜推進都市圈建設”,反復強調要深刻認識和把握我國區域發展不平衡和差異性。 據韓云介紹,都市圈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平臺,也是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的先行區。此外,因為縮小了中心城市與周邊中小城市在教育、醫療、養老等領域的差距,也會激發巨大的市場需求。 都市圈更是解決大城市病的有效途徑。中國一些超大特大城市交通擁堵、房價高企、環境污染嚴重等大城市病問題日益突出;同時中小城市和小城鎮人口、產業吸引力不足,很多地方出現人口外流現象。通過都市圈建設,有利于將中心城市非核心功能疏解到周邊中小城市,有效緩解交通擁堵、房價高企等問題, 推動解決大城市病。 都市圈內城鄉建設用地指標跨地區調劑 國家發改委提出,圍繞形成區域競爭新優勢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要以促進中心城市與周邊城市(鎮)同城化發展為方向,以創新體制機制為抓手,著力做好推動統一市場建設、基礎設施一體高效、公共服務共建共享、產業專業化分工協作、生態環境共保共治、城鄉融合發展等6方面任務。 其中,交通基礎設施一體化是都市圈形成的前提。而強化城市間產業分工協作,就要樹立“一盤棋”的全局思維,以推動都市圈內各城市間專業化分工協作為導向,促進城市功能互補、產業錯位布局和特色化發展。 韓云介紹稱,強化生態環境共保共治則是提升都市圈宜居度的重要途徑。要以推動都市圈生態環境協同共治、源頭防治為重點,強化生態網絡共建和環境聯防聯治,在一體化發展中實現生態環境質量同步提升,共建美麗都市圈。要構建綠色生態網絡,推動環境聯防聯治,加快生態環境監測網絡一體化建設。 國家發改委的解讀內容顯示,都市圈建設必須打破在自己“一畝三分地”上轉圈的狹隘思維,站在都市圈乃至城市群整體利益的角度,加快構建都市圈協商合作、規劃協調、政策協同、社會參與等機制。其中,在政策協同機制方面,積極構建都市圈互利共贏的稅收分享機制和征管協調機制,加強城市間稅收優惠政策協調。鼓勵社會資本參與都市圈建設與運營。允許都市圈內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節余指標跨地區調劑。健全都市圈商品房供應體系,強化城市間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協同。 國家發改委強調,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是城鎮化工作的新課題。要典型示范,都市圈建設要充分考慮中心城市輻射帶動能力和一體化發展程度,不應“一把尺子量到底”,不能一哄而上,要在具備條件的地方做好一體化發展和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工作。 來源:新京報 ![]() ![]() |
上一篇:住建部正式出臺《建筑工人實名制管理辦法》,3月1日起實施!
下一篇:“都市圈”時代來臨,它與“城市群”有啥不一樣? [返回] |